KIT63 | 韦尔斯利录取:从美高女校到Top1女子大学,她如何靠活动和文书实现「低分高录」?
本期KIT采访对象来自三士渡2022-23Fall美本新生申请的W同学,RD录取韦尔斯利学院、史密斯学院、科罗拉多学院、贝茨学院、斯克利普斯学院、欧柏林学院等一众美本著名文理学院,申请人类学、社会学方向。
W同学自认为是一枚标化平平无奇、活动奖项也不突出的一般型选手,主要靠在活动和文书中体现对女性主义的独立思考、突出与社区的紧密联系,实现「低分高录」打动了韦尔斯利的招生官!
今天菌菌采访了W同学带来最新录取经历分享,比如就读美高女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如何通过文书和活动展现个人优势?对未来申请者有哪些建议?一起来看看吧~
W同学翠录档案
# 申请背景:
托福110
10年级普高转美高女校
# 主要奖项:
John Locke论文比赛神学Commendation
斯坦福演讲邀请赛信息性演讲组第5名
南加州新手锦标赛信息性演讲组第1名
Yearbook设计奖
校写作比赛第1名
# 主要活动:
校人类学+历史学社团创始人
校辩论演讲队联合队长
南加州女性移民社区田野调查
Pioneer人类学方向科研
中国性少数者的困境研究
校住宿学生委员会
校Yearbook主编
校室内乐团小提琴手
“
得知被韦尔斯利录取前后的心情如何?
早上开Wellesley RD的时候我很平静,打算开完拒信就和同学出去玩。完全没想到点开Portal能看到的是“Congratulations”!当时我把截图发到申请群里,说:“我进Wellesley了?”
事实上“我真的进Wellesley了?”的疑问,后来不断地出现在我心里。我觉得自己不够格,并一遍遍重新审视自己的申请材料,试图找到被Wellesley认可的关键因素。我甚至认为是她们发错录取了,忐忑等待着一封澄清乌龙的邮件。
后来我了解到这是冒充者综合症(Imposter Syndrome)的表现,即客观上已经做得很好,但是仍然感到焦虑、感受不到成功。
我习惯了在申请季高压氛围里做一个自娱自乐的Loser,因此当成功真的来临时,Imposter Syndrome爆发了,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庆祝、如何品味喜悦。
我当然没有收到Wellesley的澄清信,而是她们接二连三的祝福邮件。在一遍遍和老师朋友分享这个喜讯的过程中,我也渐渐接受了录取的真实性,停止了审判自己。
我非常欣赏Wellesley对女性教育的坚持和贡献。最近看新闻说Wellesley学生在和学校谈判Transgender是否能够入学,我认为不管结果如何,Wellesley永远都在致力于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话语权,并在这个目前由男性主导的世界里创造一个同样硬气的女性声音。
现在,被录取的那个瞬间已经从质疑变成了我心里分量最重的一份认可,激励我去面对未来的任何挑战,去尽自己的能力改变世界。
“
如何确定申请方向的?
围绕申请方向做了哪些活动?
人类学方向是在我签约时三士渡导师提出来的,因为当时我录取了Pioneer人类学科研项目,我决定给这个从没有接触过的学科一次尝试。后来在一系列的活动规划中,我也慢慢发现了自己对人文社科的强烈热情。
我在加州的一个移民仓库里做田野调查,在仓库里,我是工人、是田野观察员,还和来自中国的移民女性工人成为了朋友。
白天我在流水线上打包货,晚上回家就把当天的所见所感详细地写下来,并分析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,需要学术支援的时候就和三士渡的专项导师语音。最后我把那段时间的写作和照片整理成了一本民族志,作为补充材料提交。
(图片为在移民仓库)
我还和三士渡学员组队研究了中国性少数群体的现状。这次经历让我听到了少数群体最真实的声音,意识到自己作为大多数在主流社会的优势,也开始发现日常生活里的种种不公平。
更长远的,它让我的思考角度变得更多元、更犀利。我认为这对我后来的文书写作帮助很大,也和第二专业社会学产生了关联。
“
普高转到美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
从转校原因、遇到的挑战、个人成长方面谈谈吧!
在普高读高一的时候,我明显感到应试教育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,每天上课都在神游。那时我已经被几所美高录取,但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,父母对我出国的计划犹豫再三,因此我被迫去普高上学以保住学籍。
后来我入学了现在的美高,不过是在国内线上完了10年级的课程。虽然当时对AP体系、对大学申请都完全没有概念,但凭借自己本身的热情和钻研,很快适应了美高的教学,还组织参与募捐、演讲比赛、校内写作比赛等等活动。等到11年级终于回到校园的时候,我适应得还算不错。
在私立美高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就是,所有的老师都非常Accessible,我在学校组织的好几场募捐活动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忙。我也遇到了关系亲密的人生导师,他们都给我介绍了不同的资源,非常关心我的学业和生活,这和我后来决定主要申请小班制的文理学院密不可分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就读的美高是一所女校,在这所女校里我也受益颇多,比如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活动(Retreat)。上上个月我们去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住了几天,那几天我们讨论包括身材焦虑、抑郁症、性骚扰、友情等等话题。活动结束后我感到焕然一新,对很多事物都有了新的看法。
我认为青春期的女生需要在一个单性别的环境下思考自己的身份、分享自己的感受。混合学校也会组织这种活动,但很难达到这种专注女性成长的氛围。
(Retreat期间同学给我写的信)
“
可以分享下文书的内容和创作过程吗?
我觉得自己的标化成绩勉强够到顶尖美本的标准,活动列表也就中上水平,应该是文书给了招生官眼前一亮的感觉,并最终决定录取了我。
我的主文书写了自己与移民仓库阿姨,在一次普通的对话中反思不同的女性主义,最后思路豁然开朗的一个故事。
Wellesley补充文书我写了自己作为一个做饭爱好者,很喜欢Wellesley学生自治的咖啡厅,因为它是Wellesley自由风气的体现,还大胆构想了在咖啡厅进行饮食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可能性。
我还写了自己对Wellesley非洲鼓室内乐团的喜爱,同时结合自己玩不同乐器,融合不同风格的表演经历,体现自己对艺术背后文化重要性的关心。
我的文书整体都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气质,展现了自己在人类学视角下对生活现象的思考,同时和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密切关联。
“
三士渡为申请提供了哪些帮助?
首先吹一下三士渡强大的专项导师库!只要你提出需求,就没有他们找不到的导师。我在高中打演讲比赛,三士渡先后提供了:人类学+社会学导师指导我做前期research、戏剧导师帮我润色稿子和设计表演动作、甚至联系了加州有名的演讲教练跟我一对一辅导。
我的音乐作品集也安排了艺术类专业的导师把关,到后来的人类学导师跟我语音构思民族志和主文书…..和这些导师交流过后感到自己的思维和眼界开拓了许多,受益匪浅。
我的主导师团队(文书+规划+行政)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,我和他们不仅交流申请的问题,也聊人生和理想。
同时,三士渡也提供了一个优质的留学生交流平台!通过三士渡内部学生组织的活动我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,我们相互加油打气度过了申请季。
“
申请季的心态如何?
对未来的申请者们有什么建议?
我一直是比较佛系的人,但进入申请季之后不由自主地开始焦虑未来:想要怎样的生活方式?追求的理想会不会屈服于现实?能不能挣够这几年留学的费用?我急于给自己一个定位,但是涉世经验少,只能把自己的价值依附在录取的学校的声誉上。这很不健康。
我在心里一次次和自己和解,又一次次在这个内卷的大环境里陷入迷惘。这样的情绪不会因为offer的到来而消失,它们一直都会在,只是变换着形式。
对未来申请者、对自己,我都想说:无论如何要做一个有态度有个性有想法的人。
顶尖学府里优秀的人都卷在一起,同质化严重,好像未来一眼望到头就是:毕业、求职、稳定生活。多没意思。但矛盾的是,谁都渴望跻身所谓精英的队列历练自己,谁都或多或少需要一张漂亮的学历去看更广阔的世界、去创造新的可能。
有时候我会因为这样的矛盾性神伤,有时候我又能在这套体系里平衡自洽。美本申请非唯分数论的评判标准让我找到了真实的自己,但我也恨这套系统的随机性和逐渐公式化。
或许我们本就该对这个世界又爱又恨,只要我们保留自己的见解,那里必是一片纯净又丰盛的土壤。